其他

高投入不等于安全感,中国式教育痛点何在?| 腾云下午茶

2018-04-26 腾云 腾云

你的孩子开始上培训班了吗?英语、奥数?还是音乐、画画?家长们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感到一头雾水,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培训班又感到压力山大,尽管如此,为了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家长们还是在变着法儿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。

 

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,教育也出现了新趋势。4月20日,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《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》共同举办了《美好生活思想汇——透视教育市场新风口》的座谈会。数字100研究院院长郑直介绍了《学前教育:中国家长的痛与行》的调查报告,调查发现,无论家庭收入高低,中国家庭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绝对支出都在每年30-50万,这相当于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的6倍。如此不成比例的高额教育投入,催生了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,但却没有解决家长的焦虑,也几乎没有满足家长对于孩子人格培养的需求。对于调研所反映出的问题,以及互联网技术如何解决教育的痛点,教育研究者、教育投资人、互联网从业者、资深媒体人等进行了讨论。


以下是腾云精选的嘉宾观点。


郑直

数字100研究院院长

“家长最在意是否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经济支持”


我们针对全国3000多个样本进行调查,访问的对象为75后到90后的家长。

 

一个家庭赚多少钱才能够安全?对于这个问题,调查显示的中位数为100万到300万,即使是认为年收入应为5000万的家庭,也有5.9%的比例。可见现在的家庭在买房、还贷、进行教育等方面对金钱的需求提高了,随之而来的是家长们达到安全感的难度也提升了。



把这些钱用在什么地方?近60%的家长选择孩子教育,可见家长们已经视教育为刚性支出,对其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日常生活和物质消费。

 

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,收入和教育投入并不成正比,或者说正相关的趋势不明显。我们发现无论收入高低,给孩子的教育支出差别不大。家庭年收入在50-100万,20-30万,8-12万,5万的人群他们投资在教育中的资金都在30-50万这个范围,教育基金的差距远不如收入的差距大,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高达年收入的6倍。



我们的调查显示将近58%的家长认为自己不合格。那么在什么地方不合格呢?排在第一位的是,没有给孩子更多的耐心与陪伴,排在第二、三、四位的分别是,没有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地位,没能给孩子的未来发展助力,没能给孩子更丰富的物质条件。 



这三个可以说都是关于物质基础的,所以家长一边无奈不能陪孩子,一边又在全身心地投入到赚钱中,这显然是很矛盾的。

 

调查显示,家长们特别在乎自己对孩子的经济支持,家长忧虑排第一位的是别的同学的家长比自己优越。



但是当问到他们最希望培养孩子什么的时候,他们往往回答,希望孩子有独立健全的人格、价值观,有安身立命的能力和勇气,孩子的善良性格以及会感恩。家长他们心里所看重的和他所焦虑的完全不一样。



家长常常说的一句话“我都是为了你”,其中只有不到30%的家长表示,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真的在为孩子考虑,而不是在焦虑其他或者抱怨自己的牺牲。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大压力,一方面担心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,另一方面又觉得因为关注孩子或者说为了孩子而失去了自己的时间、精力或是事业、梦想。



我们的调查并不能反映所有的问题,但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些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实际存在的矛盾。市场真正的痛点是人格教育,但是究竟如何能获得这样的教育?必须要很高的投入吗?我想这是我们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,除了成绩和技能,也需要一些机构或者组织专注于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。



张丽君

创新工场执行董事、教育投资人

“教育的核心是家长自己的成长”


我是投资人,也是一个妈妈。2012年我生完孩子就不停地研究教育,作为一个从山东偏远小城来北漂的年轻人,我当时有着前所未有的焦虑,然后我努力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,一直到现在。

 

实际上本质问题可能就是,社会发展得太快了,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优质供给。我们的收入增长了,我们的认识也增长了,我们也不想再遵守我们父母对我们的那套教育方式,我们开始思考10年、20年或者更远的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?

 

我是做教育投资的,因为这件事可以让我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去教育孩子。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家长自己的成长,而不是如何培养和训练孩子。但是家长如何能意识到这个问题,又怎么能在快节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以外做到?这本身就很难。

 

背后还有一层更深刻的社会原因,那就是该如何定义成功。成功相对单一化是今天的一大问题。



我记得看过一个节目,里面一个外国人被主持人问理想是什么,他回答“当服务员”。这个回答让我很惊诧,同时我也诧异于自己的这种惊讶。实际上,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,对成功的定义应该是个性化的、多元化的。


中国还处于一个阶层流动非常快的社会,并不像美国那样阶层相对固定。所以大家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这并不奇怪,因为孩子的发展确实会影响家庭未来的生活。于是大家都想寻找好的教育资源,但是好的教育资源只能慢慢培养和积累,尤其是老师,硬件的提高可能很快,但人的培养是最难的,不可能立竿见影。

 

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它助力教师和提升教育资源的能力,比如通过互联网授课,放大一个好老师的作用,让更多学生受益;比如改善教学工具,提高老师的能力,把只能教出60分的,提高到能教出70分、80分。这就需要让互联网人、懂技术的人与真正能做好教学和教育的人充分交流、合作,才能够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和好的教育方式。 



老师的角色和功能有很多种,他可以传递信息、引导讨论和沟通、个性化答疑以及课程设计等等;学生也有很多种,有自学能力强的、有喜欢互动的;科目的种类就更多。针对不同的老师、学生和科目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技术,整合资源、差异化地设计不同的学习场景。我们的评价机制也能帮助老师和课程设计快速迭代。

 

过去,我们都觉得家长只认成绩,现在技术在进步,观念也已经变化了,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素质和综合能力,但其实这对孩子来说是要求更高了,压力更大了,孩子和家长要付出的也会更多。这首先需要家长自身的成长,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。



陈红兵

央视财经频道总监助理

“教育孩子,不仅需要‘术’还需要‘道’”


我们常听人说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大家都倾尽自己的资源培养孩子,希望孩子优秀,但是这个尺度该如何把握?究竟孩子能承受多少?这样把周末和课外的时间都花费在各种培训班上又能有多大的意义?这个就是我们进行这个调查的目的。

 

我们发现周围存在着很多焦虑情绪,大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很多担心。因为都希望孩子成长,但是如何培养?家长、老师、校长以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。我们今天不仅谈论培训英语、美术、音乐这些“术”,也要谈论“道”,就是如何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孩子,我想这需要我们教育届的校长、老师,以及培训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。



王晓冰

腾讯互联网研究中心总监

“我们不应该用思维定势限制下一代人的发展”


我们一直在关注青少年教育领域,并且在进行儿童网络素养方面的研究。我们看到现在家庭中青少年打游戏、上网已经非常普遍,并且引起很多家长的不安情绪。那么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玩游戏、孩子上网?如何与孩子进行更好地沟通?如何利用好网络帮助孩子健康成长?这些都是我们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。我们希望把已有的成果转化成课程,或者其他形式,给家长一些指引,帮助一些家庭解决他们的问题。未来我们也会和更多教育机构和商业机构交流与合作,大家一起探讨教育的新发展。

 

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充满互联网的世界里,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,他们经历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出生、成长到长大的过程,我们不应该用思维定势去限制下一代人的发展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共同思考,如何成为互联网与科技的主人。



魏翔

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研究所

“训练技能本身就是培养性格的过程”


如果不知道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性格,也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培养人格和价值观,那么就应该好好学习英语、数学、小提琴……我们都知道这些是认知的“术”,没有达到“道”,但是依然重要,为什么呢?因为训练技能本身就是培养性格的过程。

 

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体育在美国盛行,在美国的中小学,体育受到特别的重视,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体育能训练人的性格,比如自控力和积极性,这些性格在孩子未来的学习、工作、成长中都会有重要的意义。

 

我们在美国和欧洲进行过性格技能培养的项目,其中一个是三个圈,有大中小不同的尺寸,里面也有不同的文字,孩子们自由选择进入某一个圈和同伴共处和沟通。这就是我们的社交圈的一个缩影,从这个项目我们能看到大部分孩子选择大圈子,和人保持距离但可以沟通,但也有性格能力特别强、能处理亲密关系的孩子在小圈子里也能很自如。

 

我们尊重市场,也希望能和更多的机构和企业交流合作,继续关注教育,做更多的尝试,挖掘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


刘晋峰

《第九区》主编兼木果书架联合创始人、《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》编纂者

“面对游戏和互联网上其他诱惑,家长应该采取预防的方式”


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,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,你会让他独自过马路吗?大多数人摇头,但是我知道,孩子六七岁时可能已经收到了一个iPad作为礼物。但是电子设备和互联网,其实需要我们所有人都要认真了解,并且指引孩子去使用的。

 

现在的孩子已经在虚拟世界里生存了,他们更习惯在虚拟世界里游荡,我们应该能够帮助这些孩子面对挑战,而且应该采取预防的方式,而不是在问题出现之后,我们再去解决。

 

实际上我们看到,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因为游戏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冲突。关于这个问题,我们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一起做了一个青少年网络素养项目,叫做“小数点”(小朋友数字素养点滴养成计划)。所以,我们通过制作一些指南手册、绘本、书等形式的产品,来解决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,以及孩子在网络中的安全问题。 



提到网络安全我想说,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提升他的判断力、鉴赏力,帮助他学会怎么样沟通和协作。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,学校很少涉及,很多家庭也都没有头绪,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,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。



XXXXXX

丨 往期回顾

|  为什么你的孩子需要“不插电”,哪怕只是一会儿?

|  当你担心孩子上网时,其实他们正学着与这个世界相处

|  清华附中校长:机器不能取代老师

|  如何让游戏成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“桥”?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